要了解裴石民如何成为‘现代陈鸣远’,我们得从他的成长经历、技艺特点以及他对紫砂艺术的贡献说起。
早年经历 裴石民出生于1892年,原名裴云庆,后改名裴德铭。他家在宜兴蜀山镇开豆腐店,虽然家境一般,但裴石民有幸上了私塾。在他14岁那年,父亲去世,家庭失去经济来源,他不得不辍学。为了生计,他拜自己的姐夫江祖臣为师,开始学习制作紫砂壶。江祖臣擅长仿制陈鸣远的作品,并且对紫砂的基本功特别重视,这为裴石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上海的经历 民国六年,年仅25岁的裴石民首次被邀到上海,在古董商那里工作。这次机会让裴石民第一次见到了清康熙年间陈鸣远的真迹。通过对陈鸣远作品如“天鸡壶”、“凤首壶”的反复观摩和仿制,裴石民的艺术眼界得以开阔,技艺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。在上海期间,他还结交了一些名人雅士,与他们交流切磋,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艺术造诣。
抗战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前期,裴石民到上海魔术大师莫悟奇家中制陶。抗战时期,百业萧条,裴石民选择闭门简出,潜心创作。这个阶段是他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时期,许多代表他艺术高度的经典作品都出自这一时期,例如“松段壶”、“南瓜壶”、“荷叶壶”等。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裴石民精湛的技艺,还体现了他对自然万物的深刻理解和表达。
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,裴石民加入紫砂工厂,并于1956年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七位技术辅导员之一。在这个岗位上,他不仅继续创作,还积极投身于紫砂茗壶的造型设计中,确保了建国初期宜兴紫砂壶的艺术水准。他的作品以中、小件为主,每种式样多则五六件,少则两三件,每件作品都极费工时,构思超凡,技艺精湛。
艺术成就 裴石民的作品门类众多,形式各异,色彩丰富,格调高雅。他擅长仿制陈鸣远的紫砂壶及花货象生,被称为“陈鸣远第二”。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的韵味,又有创新的精神,影响深远。例如,他为明代供春《树瘿壶》重新配置的壶盖,与壶相谐,古韵悠长,成为一段佳话。
这让我想到,裴石民之所以能成为‘现代陈鸣远’,不仅是因为他在技艺上的卓越表现,更是因为他对紫砂艺术的热爱与执着追求。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器具,更是文化的载体,承载着一代大师对紫砂壶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裴石民的艺术生涯不仅是个人的成长史,也是紫砂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。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点,就是裴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,将紫砂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,为后人树立了榜样。
转载请注明:紫砂壶专业知识分享 » 名家大师 » 大师风范:裴石民如何成为‘现代陈鸣远’?
壶涂大侠【紫砂鉴定评估专家】
江苏宜兴人,头条专业认证收藏家也是紫砂文玩类鉴定评估专家;
服务壶友15000+,链接制壶人5000+;可帮忙看壶,可帮忙挑壶、找人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