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砂制造业拥有600多年的历史,这一古老的手工艺经过代代紫砂匠人的传承创新,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。如今,紫砂制作技艺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。但在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,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。其中,紫砂行业中的职称制度就是亟待反思的焦点问题之一。
追溯紫砂制作职业中职称的历史演变,可以看到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再到繁盛的过程。早期的紫砂匠人基本没有职称的概念,靠个人口碑积累声誉。建国后,才有了“七大艺人”的荣誉头衔。改革开放以后,职称评定制度逐步建立,职称的等级划分也越来越细致。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对传统工艺的重视与鼓励。然而职称评定的准入门槛及操作过程也颇受争议。多年下来,职称与壶价挂钩的机制已深入人心,以至于在许多人眼中,职称高等于制壶水平高,这造成了一定的错觉。
职称与实际制壶技艺是否相符,业内各方看法不一。的确,高职称代表了一定的社会认可度,但并不等同于作品质量的保证。“民间艺人”中不乏手艺超群之人,但许多门槛使他们无法通过职称评定;另一方面,个别拥有高级职称的制壶师傅实际制壶水平并不出众,甚至全靠学徒代工。由此可见,职称与实力不可等闲视之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职称评定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某些不正当操作。考职称需要各种关系资源,甚至排除外地艺人、收取高额费用等问题屡见不鲜。理应公正严谨的评定流程被某些人利用来谋取私利,这已经严重偏离了职称制度的初衷,有负紫砂文化积淀下来的价值体系。
在市场经济大潮下,一些不法商人制假壶配真证,真壶配假证牟利,代工壶冒充大师真品炒作等乱象也屡禁不止。这充分反映出职称对价格的推高作用已被异化。追名逐利的心态也使行业道德标准降低,许多人将职称视为金钱交易的砝码,在“紫砂圈里”你来我往。这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匠人对紫砂事业的执着与热爱。
反思当前紫砂职称乱象,实属当下社会价值取向混乱的一个缩影。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职称制度的意义,但也要正视其中不合理的地方。评定过程需要更严谨规范,切实杜绝弄虚作假的空间。而职称仅是代表一个阶段性成果,不应成为推高作品价值与限制行业发展的藩篱。另一方面,广大爱好者与从业者也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,不要被表面的头衔所迷惑。
【温馨提示】本文中的配图为手工紫砂壶,敬请鉴赏!
转载请注明:紫砂壶专业知识分享 » 紫砂知识 » 紫砂行业的职称制度:进步或退步?
壶涂大侠【紫砂鉴定评估专家】
江苏宜兴人,头条专业认证收藏家也是紫砂文玩类鉴定评估专家;
服务壶友15000+,链接制壶人5000+;可帮忙看壶,可帮忙挑壶、找人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