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发现小生,你的文字有种酸秀才的味道”,其实我平时也是个喜欢端着的人,话语之间,略带冷淡与傲慢,不过见过我的人都觉得,我的长相似乎与文笔不太相符。今天,我就陪大家聊点干货,为何第一期,我都没有切入主题,因为我觉得这个“浮躁”的社会,能沉下心来看东西的人太少,“快餐文化”“碎片化学习”这不过是应付生活与工作的技巧,这种方式配不上“学习”二字。
心浮气躁,一知半解
出入紫砂壶门三五载,虽然网友喜欢称呼“老师”,我实在不敢受,我只是在这漫长的紫砂路上,修行的一位行者,大家若是同路,一起走上一段便可,因为终有一天会分离,因为我们喜欢的壶型不同,风格不同,总会驻足不同的“风景”。对于紫砂的了解,大多数茶客缺乏系统性,东看一点,西读一点,反而是越了解,越迷茫,因为紫砂这行业,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,缺乏专业权威,各家一词,道听途说者多,真知灼见者少,在这样的传统文化面前,我们一定要戒骄戒躁。
了解紫砂壶,行内人习惯用“泥、型、工、款、功”五个字来形容,对于外行人来说,却有点难理解。小生从自己学习的思路,给茶友壶友解释一番,其实就这是一场“恋爱”。世上没有那么多的一见钟情,更多的是日久见人心,经得起岁月的考验,始终走在一起的才叫爱情。
【型】看人先看脸,看壶先看型
紫砂壶的【器型】,就像一个人的身材,高矮胖瘦,有的清秀,有的俊朗,还有的敦厚,更有的拙朴,器型不同,气质不同,“各花入各眼,何必问来人!”每一把器型,都有自己的故事,有的器型可能来源于大师名家,那神话般的创作历程,随着后人的执笔,流芳千古,有的可能来源于不知名的艺人,随着岁月流逝,无从考究。但无论是哪位创作者,都将自己的话藏在了一壶之中,期待后世之人能读懂。
【泥】真假难辨紫砂“混血儿”
说来也好笑,时至今日,紫砂【泥料】的分类,也没达成学术上的共识,虽然同为紫泥,矿区不同、矿层不同,品质不同,颜色不同,名称也不同,这个地方这么称呼,换个地方的人又一种称呼,中国文化真是博大精深。不过,我们从外颜色还是可以大致分辨紫砂泥料的大类,但本山料、外山料、原矿料、调砂料,想要分辨,就需要刻苦用功了,非光凭肉眼、感官就可明白,毕竟,这年头儿的“混血”太多了。
【工】穿衣装饰显气质
紫砂壶的【工艺】很多,如装饰的工艺、烧制的工艺,当然也有成型的工艺,工艺就像锦上添花,一个人的穿衣打扮,决定了他的品味与身份,在一把壶的创作中,必不可少,它们各有特点,如陶刻,泥绘、焐灰、贴花、描金等等数十种。美,不光是天生气质,也有后天装饰。
以上的三点,基本是肉眼可观察,是紫砂壶外在的体现,还有两种即需要的“感觉”。
【功】身的“感觉”
说到紫砂壶,不得不说它的【使用】,紫砂壶由于泥料、壶型的不同,在使用上也有着很多特别,比起盖碗、铁壶、建盏,他有着自身的特点,至于这份感觉,需要在养壶,品茗时去感受,包括不同茶叶在不同泥料和壶型中的口感,也会略有差异。
【款】心得“感觉”
紫砂壶也被称作“文人壶”,他的【人文】属性很强,从苏东坡、陈曼生到近代的书画名家,都对他倾心一片,在紫砂的发展史上,得到了很多文人墨客的青睐与助力推广。他承载着我们传统的文化,是文化的载体,古今多少名壶之上,都留下大家的笔墨。在紫砂创作上,不同的紫砂艺人,也有着自己独到的创作理念,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。
此两点,为紫砂的内在,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,一壶在手,需要用心去感受。从外在到内在的了解,这多么像一场“恋爱”,尤其是内在的了解,需要相处,需要磨合,需要了解对方的成长经历。这样,你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“真爱”,否则,这份爱,从何谈起。
【壶型】【泥料】【工艺】【人文】【使用】此为我对紫砂学习的系统框架,如有兴趣的壶友,可以加个关注,后续将定期分享。
紫砂江壶人,道尽紫砂江湖事,出入壶门,所写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若有异议,尽可私信交流或留言评论(本文为原创文章,禁止非授权转载)
本站声明: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处理
转载请注明:个人分享紫砂壶知识 » 紫砂知识 » 【第2期】如何了解紫砂壶,其实这就是一场懵懂的“爱情”
壶涂大侠【紫砂鉴定评估专家】
江苏宜兴人,头条专业认证收藏家也是紫砂文玩类鉴定评估专家;
服务壶友15000+,链接制壶人5000+;可帮忙看壶,可帮忙挑壶、找人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