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砂工艺的传承与创新问题,一直是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,紫砂在当今时代如何得到传承与发扬,使其在现代生活中发挥作用,一直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。
新一代的传承人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,不能“脱离传统依据”。确实,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工艺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,这是进行创新的基石。譬如说京剧的传承,如果脱离了其基本功的训练、咬字发声的传统方法,直接去“创新”,结果可能是形式空洞,失去京剧的精髓。因此,传统功底的扎实,是开展任何创新的前提。
以茶道为例,茶道作为一种文化需要传承其诸多礼仪规范,这是茶道之“道”的体现,而茶器、茶具等具体形式上则可以开展创新设计。如果传承人一开始就脱离了茶道传统规范,进行所谓“创新”,那只能说是在消解传统的内涵。
然而,我们也要认识到,如果传承太过强调“传统”,可能会束缚创新,使传统工艺变成一种定式,失去生命力。这需要找到传承与创新的平衡点。创新不能仅局限于紫砂工艺内部,而需要汲取更广泛的文化养分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,仅仅传承紫砂文化,还远远不够,需要在中国广泛文化中吸取更多营养。我们可以看到,历史上许多大师级的工匠,都有很深的文化修养。
如明清时期的家具大师黄杨,他精通古诗词歌赋,善画山水,家具制作中无不体现出对文人文化的理解。他将文人情怀融入了木匠的手艺之中,使其作品超越了纯手工匠的范围,达到了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。因此,紫砂创新也需要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,增强其文化底蕴。
创新需要审美修养和文化修养,技艺只是手段。单纯的技艺训练不能作为创新的支撑,还需要有审美修养的提高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技艺只是实现一个创意的手段,真正能够产生创新的,还是需要审美情趣的引导,以及对生活中的美的发现能力。如果一个工匠只埋头苦练技艺,不思考如何提高审美能力,不打开视野汲取更广的文化营养,他最终可能成为一个技艺超群的匠人,但很难成为一个艺术家。
历史上很多大师之所以能够开创一代,正是因为他们在技艺之外,还拥有过人的审美修养和文化修养。李清照的词,岳飞的书法,徽州的雕刻,都充满了艺术家的气息,这与创作者们深厚的人文素养是分不开的。
紫砂行业内需要形成互助、共同学习的环境。任何一个行业的创新氛围,都需要群体智慧。历史上的很多创新成果,往往是在学派或文化群体互动中产生的。仅仅依靠个人的孤立创造,也很难真正达到创新的高度。一个群体之间可以相互鼓励、相互学习、风格互补,这对开拓创新思路大有好处。
譬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,聚集了一大批艺术家、思想家,他们的频繁互动与合作推动了一个时代的到来。相比之下,中国历史上很多技艺流派过于封闭,师承关系格局复杂,不利于思想的交流与碰撞,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作的开放性。因此,我们需要营造更加开放、包容的行业环境,让更多样的思想观点碰撞出创造的火花。
当然,借鉴传统并进行创新,具体怎么做,还需要从实践中积累经验。单纯学习还不够,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质疑、探讨,使知识内化成为自身的东西。这个过程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很相似,需要不断地提出问题,并通过实验获得新的发现,新的发现会提出新的问题,如此循环往复,才能真正推进创新。
自主创新的道路并不平坦,但只要我们牢固传统之根基,广汲文化营养,提高审美修养,营造开放互动的环境,在实践中不断质疑和完善。
转载请注明:个人分享紫砂壶知识 » 宜兴紫砂壶 » 大师说:宜兴紫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
壶涂大侠【紫砂鉴定评估专家】
江苏宜兴人,头条专业认证收藏家也是紫砂文玩类鉴定评估专家;
服务壶友15000+,链接制壶人5000+;可帮忙看壶,可帮忙挑壶、找人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