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砂茶具,以其泥质细腻、功用温润而深受国人喜爱,而能烧制出美观的紫砂器皿,离不开匠人们对烧窑技艺的精湛掌控。然而,想要烧制出色泽饱满、胎质细腻的紫砂器皿,仅仅依靠匠人的经验还远远不够,还需对烧窑中的温度变化有准确地把握。
紫砂烧制,温度变化处处关键
我们知道,影响器皿成色的关键在于窑内温度的掌控。但紫砂烧制中的窑温变化远非一般烧窑那么简单。从生坯入窑开始,温度就在不断变化,而每个阶段的升温速率,最高温度,保温时间等都直接影响着样品的成色。
起初,温度需要缓慢升至100多度使坯体中的水分充分蒸发,否则水分过快蒸发会导致“惊裂”。之后石英在500-600度开始热胀,这时温度分布不均会导致裂纹。600-1000多度,着色矿物发色,紫砂才初现雏形。然而直到1200度左右,高岭石才完全结晶,紫砂器皿才最终成形。
可见,从100度到1200度,每升高一个温度段,都需要匠人细致调控,方能成功。更不可思议的是,降温的过程也十分复杂,需要在不同阶段控制降温速率,避免石英收缩造成裂纹。可以说,烧制成功的概率就在匠人对每一个温度节点的精准把握中。仅仅依靠经验远远不够,匠人们需要对烧窑温度变化的科学规律有精深的理解,方能烧制出色泽饱满、光可鉴人的紫砂器皿。
两烧三烧,精心掌控
我们常听到紫砂器皿需要“两烧”或“三烧”,那么这是指什么呢?原来,这就是匠人对温度的精心掌控。
首烧温度低,是为第二烧做准备。在较低的温度下,坯胎已初步烧结,但色泽不佳。出窑后,匠人需修整壶口盖沿,使之更严密。然后再进行第二烧,温度将升至1200度左右,完成烧结。至此,器皿方可完全成形。
但有时第二烧后,匠人发现色泽仍不尽如人意,这时就需要第三烧,进一步提高温度,使着色更饱满。当然,烧得越多次,失败的风险也越大。所以“两烧”或“三烧”,看似简单,其实是匠人通过反复调控温度,试错实验,才能找到最佳烧制方案。
段泥更难,避免吐黑
我们注意到,段泥壶更容易“吐黑”,这也与烧窑温度有关。段泥与紫泥相比,需更高温度才能烧结。如果温度不够,段泥吸附杂质导致“吐黑”。反过来,温度过高,段泥亦会开裂。所以烧制段泥更难,需要匠人对温度拿捏精准。虽然“抹黑”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完全避免,但经验老到的匠人也可尽量减少其出现。
可见,理想的紫砂器皿靠的不仅是匠人的心力,也需匠人对烧窑温度变化规律的深刻理解。每一次升温,每一个保温节点,都要仔细计算,方能成功。正是匠人们对烧窑技艺的执着探索,世代相传,我们才能享受到美观无瑕的紫砂茶具。让我们敬畏匠人们匠心独运、烧窑温度的精艺把控,因为这些都化作了紫砂的独特魅力。
转载请注明:个人分享紫砂壶知识 » 紫砂知识 » 两烧三烧,精心掌控——紫砂壶烧制中的窑温变化
壶涂大侠【紫砂鉴定评估专家】
江苏宜兴人,头条专业认证收藏家也是紫砂文玩类鉴定评估专家;
服务壶友15000+,链接制壶人5000+;可帮忙看壶,可帮忙挑壶、找人;